周末刷短视频时,偶然刷到《偶像少女》第三季的舞台混剪。穿着工装裤的短发女孩扛着电吉他solo,台下观众举着「做自己的光」手幅尖叫——这场景让我突然想起十年前追女团的时光,那时候的偶像还在唱着「恋爱循环」,现在的画风却完全变了。
制作人林薇在纪录片里说:「我们不要会眨眼的洋娃娃,要能流汗能摔倒的真实人类。」这句话在节目开场就被具象化:24位练习生穿着运动服素颜出镜,摄像机直接怼脸拍她们刚睡醒的浮肿眼袋。
追过三季的老粉应该记得,第二季的「学霸」李梓萱因为解错二元一次方程被群嘲。制作组没有剪辑掉这段,反而在衍生节目里放了她通宵刷题的全过程。这种「不完美特权」正在改变规则:
传统女团 | 《偶像少女》 |
表情管理必修课 | 允许舞台失误特写 |
体重精确到克 | 后台出现炸鸡外卖盒 |
第三季第七期出现名场面:主舞许佳在彩排时突然腹痛,对着镜头直接说「我生理期来了」。节目组不仅没剪掉这段,还在花絮里科普了布洛芬的服用禁忌。豆瓣小组当周热帖标题是:「终于有综艺敢拍卫生巾外包装了」。
对比前作《闪耀吧!少女》可以发现明显差异(根据《娱乐工业中的女性叙事》统计):
关键词 | 出现频次(次/小时) |
「可爱」 | 0.7→0.2 |
「力量」 | 0.1→2.3 |
「男朋友」 | 3.4→0 |
制作组在选手手机里装了定制版微信,每周必须完成:
这种「浸入式成长」带来意外效果:第五期被淘汰的王晓楠,后来被发现出现在大学生编程大赛现场。她在微博晒出奖杯时配文:「原来写代码比wink有意思多了」。
线下应援会的变化最具说服力。上周末路过北京五棵松,看见穿着应援服的姑娘们不是在练控评话术,而是跟着「反性骚扰手册」学法律条文。有个扎脏辫的女生边发传单边喊:「追星不如追自己!」
雨后的咖啡店玻璃蒙着水汽,我划开手机看到最新推送:《偶像少女》选手集体拒绝某化妆品品牌的「白瘦幼」广告提案。窗外的霓虹灯刚好亮起来,映着街上女孩们颜色各异的头发,突然觉得这个时代的审美标准,可能真的在松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