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的林荫道上,总能听到学生们用带着江西口音的普通话聊着“陈校长昨天又来食堂了”。这位被学生称为“实验室里走出来的校长”的陈晔光,自2022年11月接过接力棒以来,正用他特有的方式书写着百年学府的新篇章。
翻开陈晔光的履历,会发现这是个典型的“学术优等生”: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,在美国拿下博士学位,38岁成为清华教授,45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。但令人意外的是,这位在细胞生物学领域深耕三十余年的科学家,办公桌上常年摆着《江西地方志》和《高等教育改革实录》。
上任不到半年,陈晔光就干了两件大事: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列为发展重点,同时关停了3个就业率持续走低的专业。有老教授在座谈会上直言:“陈校长搞科研是行家,办学能行吗?”他当场掏出笔记本:“您说得对,所以我要向各位取经。”
对比项 | 陈晔光校长 | 前任校长周创兵 |
任期 | 2022年11月至今 | 2013-2022 |
学术背景 | 细胞生物学家 | 水利工程专家 |
治校重点 | 学科交叉融合 | 基础设施建设 |
重大项目 | 稀土实验大楼 | 新校区扩建 |
走进陈校长的办公室,会发现三样特别的东西:贴着便利贴的江西省地图、装满茶叶的保温杯、以及永远开着的校园监控显示屏。后勤处的王师傅说:“校长经常半夜打电话问‘三号实验楼的灯怎么还亮着?是不是设备没关?’”
材料学院的李同学还记得,去年校长突然出现在他们的实验课堂,拿着烧杯问:“你们这个纳米材料,能不能用在肿瘤靶向治疗上?”这个问题后来成了他的毕业课题。
陈晔光坚持每周拿出半天接待师生,有次被问到“为什么来江西”,他指着窗外说:“看到那些稀土了吗?这些都是天然的实验室。”在他的推动下,南昌大学与赣江创新研究院的合作项目今年增加了12个。
不过最让学生们津津乐道的,还是疫情期间校长亲自调试的“错峰洗澡系统”。这个基于人流监测大数据开发的程序,让公共浴室排队时间缩短了40%。有学生在贴吧调侃:“果然搞细胞分裂研究的,最懂分流原理。”
在最近的教学工作会议上,陈晔光提出要把“天工计划”课程从32学时压缩到24学时。“腾出来的时间应该让学生去企业车间。”他说这话时,手里还攥着江铃汽车的生产线参观反馈表。
财务处的小刘透露,今年科研经费审批突然变快了。“以前要跑三天的流程,现在手机上就能搞定。不过校长要求每季度公开经费流向,所里王教授那笔十万块的细胞培养皿采购,被审计科追着问了半个月。”
转眼又是毕业季,陈晔光依然保持着早晨七点巡视校园的习惯。路过慧源楼时,他停下脚步,把歪掉的“国家重点实验室”牌子扶正,这个动作被路过的学生拍下发到抖音,配文是:“校长今天又给招牌‘做实验’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