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晔光:从科学家到校长的新篇章

走在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的林荫道上,总能听到学生们用带着江西口音的普通话聊着“陈校长昨天又来食堂了”。这位被学生称为“实验室里走出来的校长”的陈晔光,自2022年11月接过接力棒以来,正用他特有的方式书写着百年学府的新篇章。

从显微镜到行政楼的跨界人生

翻开陈晔光的履历,会发现这是个典型的“学术优等生”: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,在美国拿下博士学位,38岁成为清华教授,45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。但令人意外的是,这位在细胞生物学领域深耕三十余年的科学家,办公桌上常年摆着《江西地方志》和《高等教育改革实录》。

  • 2000-2008年:在美国加州大学、康奈尔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
  • 2017年:发现新型细胞器迁移体震动学界
  • 2022年:正式出任南昌大学校长

“双一流”建设中的加减法

上任不到半年,陈晔光就干了两件大事: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群列为发展重点,同时关停了3个就业率持续走低的专业。有老教授在座谈会上直言:“陈校长搞科研是行家,办学能行吗?”他当场掏出笔记本:“您说得对,所以我要向各位取经。”

对比项陈晔光校长前任校长周创兵
任期2022年11月至今2013-2022
学术背景细胞生物学家水利工程专家
治校重点学科交叉融合基础设施建设
重大项目稀土实验大楼新校区扩建

校长办公室的“三件套”

走进陈校长的办公室,会发现三样特别的东西:贴着便利贴的江西省地图、装满茶叶的保温杯、以及永远开着的校园监控显示屏。后勤处的王师傅说:“校长经常半夜打电话问‘三号实验楼的灯怎么还亮着?是不是设备没关?’”

那些看得见的变化

  • 医学院实验室设备更新率达到70%
  • 新增元宇宙研究院等4个交叉学科平台
  • 学生食堂的瓦罐汤从3元涨到4元,但分量多了50%

材料学院的李同学还记得,去年校长突然出现在他们的实验课堂,拿着烧杯问:“你们这个纳米材料,能不能用在肿瘤靶向治疗上?”这个问题后来成了他的毕业课题。

当科学家遇见红土地

陈晔光坚持每周拿出半天接待师生,有次被问到“为什么来江西”,他指着窗外说:“看到那些稀土了吗?这些都是天然的实验室。”在他的推动下,南昌大学与赣江创新研究院的合作项目今年增加了12个。

不过最让学生们津津乐道的,还是疫情期间校长亲自调试的“错峰洗澡系统”。这个基于人流监测大数据开发的程序,让公共浴室排队时间缩短了40%。有学生在贴吧调侃:“果然搞细胞分裂研究的,最懂分流原理。”

藏在细节里的管理哲学

在最近的教学工作会议上,陈晔光提出要把“天工计划”课程从32学时压缩到24学时。“腾出来的时间应该让学生去企业车间。”他说这话时,手里还攥着江铃汽车的生产线参观反馈表。

财务处的小刘透露,今年科研经费审批突然变快了。“以前要跑三天的流程,现在手机上就能搞定。不过校长要求每季度公开经费流向,所里王教授那笔十万块的细胞培养皿采购,被审计科追着问了半个月。”

转眼又是毕业季,陈晔光依然保持着早晨七点巡视校园的习惯。路过慧源楼时,他停下脚步,把歪掉的“国家重点实验室”牌子扶正,这个动作被路过的学生拍下发到抖音,配文是:“校长今天又给招牌‘做实验’了”。

陈晔光:从科学家到校长的新篇章

郑重声明: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,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公益分享,非商业用途,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,客服QQ:841144146
最新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