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五晚上,我窝在沙发上第20次挑战《果冻DJ》的"霓虹之夜"关卡。手指在屏幕上疯狂滑动,额头上的汗珠把手机屏幕都打花了,结果还是被系统提示"节奏感需要抢救"。当时我就想,这游戏是不是专门来打击人类自信心的?直到我发现隔壁邻居家的初中生居然能闭着眼睛打出全连击,才意识到——节奏感这东西,原来真能练出来。
记得刚开始玩的时候,我总像得了多动症似的狂点屏幕,结果每个音符都踩在拍子的尾巴上。后来去游戏厅观察那些跳舞机大神,发现他们的脚丫子居然和背景音乐里的鼓点完全重合。原来真正的节奏感不是追着音符跑,而是让身体变成音乐的一部分。
练习方法 | 见效时间 | 副作用 |
单曲循环洗脑法 | 3天 | 可能会在洗澡时突然打拍子 |
二倍速虐待训练 | 1周 | 容易把正常速度听成慢动作 |
有次看游戏直播,发现大神玩家的手指像在跳踢踏舞,而我的操作就像在给手机屏幕搓澡。后来我发明了一套厨房特训法——切菜时跟着案板声练交替点击,洗碗时用海绵练习滑条手势,现在连我妈都说我刀工进步了。
有次在星巴克等人,看见个小哥用iPad玩得行云流水。凑近一看才发现,他居然把机器斜着45度放在大腿上,手指像弹钢琴似的轮流起落。回家试了试这个姿势,当天就把最高分刷新了20%。
游戏里的音符瀑布流乍看让人眼花,其实藏着规律。我发现高手都是看谱面的上半部分,就像开车要看远方而不是盯着引擎盖。现在玩的时候,视线会不自主地往上飘,连朋友都说我玩游戏的姿势像在翻白眼。
谱面类型 | 应对策略 | 常见陷阱 |
暴雨式连打 | 手掌根部支撑设备 | 容易误触暂停键 |
蛇形滑条 | 无名指画波浪线 | 指甲太长会打滑 |
自从把手机壳换成磨砂材质,我的滑条准确率提升了15%。有次在便利店发现收银员用防滑指套玩《果冻DJ》,厚着脸皮要了链接。现在我的装备库里有:
上个月参加线下比赛,发现冠军选手居然戴着露指手套。问起原因,他说这样既防手汗又能保持触感,比什么专业配件都靠谱。果然第二天就看到游戏论坛里开始讨论"格斗手套流"打法。
有次在朋友聚会上表演,发现大家更在意我的肢体动作而不是游戏分数。现在每次打歌时,我会跟着节奏轻微晃动身体,遇到高潮段落还会来个小幅度的点头杀。结果莫名其妙收获了好多"最有台风DJ"的点赞。
最近迷上了给每首主打歌编故事,比如把电子舞曲想象成机甲大战,抒情歌就当是在雨夜独舞。虽然看起来有点中二,但确实让游戏过程更有戏剧性了。上周直播时观众都说,看我打歌比看动画片还有意思。
连续打了三小时结果手抽筋进医院这种事我会说?现在学乖了,定了个番茄钟:
阶段 | 补给品 | |
热身15分钟 | 基础节奏关卡 | 温水+手指操 |
爆发45分钟 | 目标曲目特训 | 能量棒+护手霜 |
有次在地铁上看到个小姐姐在玩,她居然用左手练习镜像模式,说这样能预防"偏科手"。后来我也养成了左右开弓的习惯,现在左手玩中等难度居然比右手还稳。
现在每次打开游戏前,我都会像运动员热身那样活动手指关节。朋友说我搓屏幕的架势越来越像在结印,说不定哪天就能召唤出隐藏曲目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