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五晚上,我窝在电竞椅上啃着冷掉的披萨,手指在机械键盘上跳着踢踏舞。屏幕里的角色正在摩天大楼间玩着「跳格子」,每次二段跳时耳机里传来的气爆声,都让我后脖颈泛起鸡皮疙瘩。突然发现披萨上的腊肠片在跟着节奏颤动——原来是我的膝盖在无意识抖腿。
记得第一次在《镜之边缘》里跑酷时,我在洗手间吐了。那种视角剧烈晃动的失重感,像被人塞进滚筒洗衣机。但第二天又鬼使神差地打开游戏,直到能把整个金融区路线倒着跑完。现在想来,这种痛并快乐着的矛盾,大概就是速度成瘾的开始。
游戏类型 | 速度表现形式 | 肾上腺素分泌量 |
赛车竞速类 | 氮气加速时的动态模糊 | ★★★ |
平台跳跃类 | 连续蹬墙跳的视角切换 | ★★★★ |
动作角色扮演 | 子弹时间后的爆发冲刺 | ★★★★★ |
有次在游戏展上逮到个暴雪的老哥,他告诉我个冷知识:「角色移动速度每提升0.3米/秒,就要重新设计整套环境资产间距。」这解释了为什么优秀的速度游戏,连路边的消防栓都是精心摆放的节奏器。
我最近沉迷的《超光速协议》就是个典型案例。火星殖民地的金属管道会随着移动速度改变共振频率,当突破音障时,整个场景会突然安静半秒,然后所有材质开始高频震颤,像被按在水里听重金属演唱会。
为了练就「人机合一」的境界,我把精英手柄的摇杆弹簧换成3D打印的钛合金配件。现在轻微晃动摇杆,角色就会进入预备冲刺的微蹲状态。这导致有次玩《猎天使魔女》时,现实中的膝盖也不自觉跟着弯曲,结果把咖啡洒在了电竞椅上。
根据索尼2023年发布的触觉反馈白皮书,现在的游戏手柄能在0.8毫秒内区分三种速度反馈:滑行时的细腻颤动、加速时的定向脉冲、碰撞时的局部震动。这让我在玩《瑞奇与叮当》时,能闭着眼分辨出自己是在冰面漂移还是金属表面急刹。
上周在地铁站自动扶梯前,我下意识做了个准备助跑的弓箭步。后面的大爷吓得往后退了半步,眼镜滑到鼻尖上。这大概就是长期玩《消逝的光芒》的后遗症——看见倾斜45度以上的平面就忍不住想蹬墙。
黄昏的光线透过窗帘斜切在屏幕上,角色正在穿越暴风雨中的悬浮群岛。雨滴以慢动作悬停在空中,每颗水珠都是现成的落脚点。我嚼着早就软掉的薯片,突然希望这个瞬间能像游戏里那样,用子弹时间无限拉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