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5年春天,南京西路的和平饭店后巷总停着辆改装过的奥斯汀汽车。路过的市民不会想到,这辆顶着遮光布的老爷车,正在拍摄新中国首部彩色推理片。导演沈默揣着改了37稿的剧本,额头抵在取景器上喃喃:"这个镜头,得让观众连爆米花都忘了嚼。"
剧组最初属意上官云珠饰演女主角苏曼丽。试镜当天,她穿着墨绿旗袍转了三圈烟斗,活脱脱从张爱玲书里走出来的模样。可就在签约前夜,道具组老杨发现个要命细节——上官抽烟时习惯用右手夹烟,而剧本明确写着"她用左手捻灭烟头,虎口有陈年烫伤"。
场景 | 实拍天数 | NG次数 | 特殊道具 |
外滩钟楼对决 | 11 | 47 | 定制铜制怀表(可反向走针) |
霞飞路追逐 | 6 | 23 | 改装黄包车(车灯可投射密码) |
根据《中国电影年鉴1965》记载,梁朝伟父亲经营的"金城大戏院"原定作为关键场景。美术组耗时两周搭建的旋转楼梯暗门,最终只出现在两分钟镜头里。更可惜的是那段被剪掉的"雨夜电车戏"——道具组找来1927年英国产的有轨电车,车顶暗格能藏下成年男子,这个设计后来被1982年《东方快车》借鉴。
编剧组为设计完美犯罪逻辑,特意请来交大数学系教授当顾问。凶手利用外滩海关大钟报时误差作案的手法,源自实际测量数据:冬夏两季因热胀冷缩,钟摆会产生0.8秒/日的累积误差。
经典推理元素 | 《乌鸦》(1942) | 《探秘大上海》 |
时间诡计 | 怀表停摆 | 建筑钟摆误差 |
空间诡计 | 镜面反射 | 苏州河潮汐规律 |
灯光师老李说起个趣事:拍永安百货橱窗戏时,他们用三百个灯泡模拟月光,结果把南京路的真月光都比下去了。更绝的是那个会"说话"的留声机道具——转动时唱片沟槽会显现摩斯密码,这个机关现在还能在电影博物馆看到。
1965年7月12日的拍摄日志记载着:"第48场,国际饭店顶楼,录音组突发状况。"原来为收录城市底噪,他们特意在电梯井里藏了德国产UHER录音机。没想到机器被启动的电梯缆绳缠住,录下了长达17分钟金属摩擦声。这段意外音频后来成为追逐戏的绝佳配乐。
杀青那天,道具组小刘在十六铺码头收拾灯具时,看见晨雾里的帆影突然红了眼眶。三十年后他接受《上海影志》采访才说破:当年每个帆船模型里,都藏着句剧中密码的对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