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秋天,我在游戏论坛刷到「极限大挑战」的海报时,手指比大脑先按下了报名键。直到收到确认邮件里的《参赛者手册》,才发现自己连装备清单里的「动态平衡器」是什么都不知道——后来才知道那是绑在脚踝上的感应装置。
记得第一次参加线上说明会,主持人提到「三段式积分算法」时,我偷偷截图问朋友:"这是不是某种新型骗局?"现在想来,当时的自己就像带着游泳圈跳进深海,全靠莽劲儿往前冲。
真正开始系统训练是在社区健身房倒闭后。有天晨跑经过菜市场,发现二楼废弃的台球厅有片水泥地,从此这里成了我的「极限训练场」。
周一/周四 | 用装白菜的塑料筐练平衡(比平衡木刺激多了) |
周三/周六 | 跟卖鱼大叔学快速解绳结(他绑螃蟹的手法绝了) |
随时加练 | 躲避运菜小推车练反应速度(被大妈追着骂过三次) |
收旧家电的老王头有次看我练攀爬,随手演示的「三点支撑法」让我少摔了二十次;隔壁裁缝铺阿姨用缝纫机原理教我调节护具松紧,比说明书管用十倍。
现在还记得拉开背包拉链时,安检员古怪的眼神:
当悬在8米高的绳网上时,我忽然明白为什么老选手都强调「要跟装备谈恋爱」。此刻运动裤侧袋里的镁粉、腰带上特意磨圆的挂钩、甚至鞋带打死结的方式,都是三个月来反复验证过的保命细节。
现在复盘比赛录像,最让我骄傲的不是某个高难度动作,而是第三关卡结束时,下意识伸手拉了一把卡在转盘区的对手。这个动作后来被裁判组额外加了「协作分」,但当时纯粹是肌肉记忆——就像在菜市场帮大妈扶起翻倒的推车。
傍晚的颁奖台上,夕阳把金属奖杯晒得发烫。我摸着兜里剩的半根酸黄瓜,突然想起三个月前那个对着规则手册发愁的下午。远处有选手在拆解装备包,拉链声和菜市场收摊时的卷帘门声意外地相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