记得大三那年,我在宿舍通宵破解某款单机游戏的存档机制时,突然意识到:要是能把这股劲头用在正经开发上,说不定真能帮游戏公司堵住安全漏洞。今天我就把这几年的踩坑经验掰碎了说给你听。
有次我试图逆向某网游的通信协议,结果被混淆代码绕得头晕眼花。这才明白基础不牢的苦,赶紧恶补了这些:
区段名 | 破解关注点 | |
.text | 可执行代码 | 关键算法定位 |
.rdata | 只读数据 | 硬编码密钥 |
.data | 全局变量 | 内存修改目标 |
去年帮朋友分析某独立游戏时,这三件套立了大功:
去年参与某MMORPG的安全测试时,总结出这些常见突破口:
有次发现某射击游戏用双浮点数存储生命值,用CE搜了三次就定位到地址。但现在的游戏都学精了:
分析某卡牌游戏时,发现他们用ProtoBuf序列化数据。我是这么干的:
有次在Unity游戏里发现他们用AES加密配置表,但密钥居然写在AssetBundle里...这里说几个典型场景:
算法类型 | 游戏应用 | 破解思路 |
RC4 | 脚本文件加密 | 找S盒初始化代码 |
XXTEA | 存档数据 | 定位魔数0x9E3779B9 |
MD5 | 资源校验 | 哈希替换攻击 |
某次遇到个难啃的壳,它用了这些手段:
最后用虚拟机+硬件断点才突破,整个过程就像在解九连环。
去年给某小团队做安全咨询,帮他们发现了这些隐患:
现在他们新版本上线三个月,外挂投诉量降了70%。这比单纯破解有成就感多了。
最近在啃《游戏安全攻防技术实战》时,突然想起第一次成功破解贪吃蛇的兴奋。街角奶茶店的灯光还亮着,电脑前的年轻人依然在与加密算法较劲,只不过这次,他手里多了一份给开发者的安全建议书...